最新北京邮电大学远程网络教育学院官网(北邮远程网络教育学院官网)
其中最重要的区别是,《性自命出》明确提出情这一范畴,而在《中庸》中这一范畴被隐去了。
[22]《孟子字义疏证·理》。但是另一方面,他又主张以情为理,明确提出:理也者,情之不爽失也。
这里有两个辨:一是人与动物之辨,二是君子与小人之辨。但是,只追求一己之私情私欲而违反道德理性(情感理性),就是应该反对的。在这里,儒家确实有一个道德法庭。但是涉及情感需要的时候,问题就复杂了。孟子说: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,小人去之,君子存之。
儒家所说的善,则不是这样。就个体的人而言,道德情感是先天的,与生俱生的。牟宗三先生是讲实践理性讲得最多也是最系统的,但他的讲法是消化康德而来。
一般而言,情感是多方面、多层次的。之所以称为理性情感,是从仁的实质内容而言的,靠体验而获得。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:认识你自己。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。
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人的价值和尊严。圣人之常,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[13]的学说,将天地生物之心普遍化为万物之生意,而万物生意最可观。
在我看来,不存在谁优先于谁的问题,在一个多元的、开放的社会中,这些学说应当各有其位置,各有其作用,这样才能体现各种文化的共存与相互理解。但是,在对实践理性的理解上,是有很大分歧的。道就是人生的全部真理,而仁居于核心地位。正好相反,当科学理性一步步工具化之后,科学技术飞速发展,取得了物质成就,但是,人的素质却遇到了极大的挑战,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。
有人从血缘关系说仁,有人从家庭伦理说仁,有人从社会伦理说仁,还有人从人的主体意识说仁,有人则从原始的自然本能说仁,更有人从道德本体说仁,如此等等。从哲学价值观上说,我同意后一种看法。这就不是一种对象认识,而是道德情感的自觉,也是理性的自觉。这其中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,即天人关系问题,但是儒家更重视从人文方面而不是从科学方面解决这些问题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仁不是别的,就是人的最本真的情感——道德情感,这是仁作为德性的内在基础。但要认识你自己的什么?儒家有明确的回答,即认识自己的存在本质、内在情感,特别是道德情感。
爱人是仁的本质规定,是将人作为人而爱之。但这绝不是纯粹主观的移情作用,它就体现在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流行之中,体现在鸢飞鱼跃之中,而人与万物是一体的。
我认为,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,是情理之学。好恶是好人之善行,恶人之恶行,其目的仍是使人成为人而爱之。[19] 罗尔斯:《正义论》中译本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,第28页。这当然不是指私人的好恶,而是惟仁者能好人,能恶人那样的好恶,即普遍的理性情感。仁就是人的存在本质和价值根源,既是人之所以为人者,也是人之所当为者,一句话,仁就是人。七情之中有一项就是欲。
而康德的实践理性,是纯粹理性的,即建立在纯粹的理论理性也就是认知理性之上的,是以先验的普遍必然性为其根本条件的。将圣人之情普遍化为万物一体之仁,而浑然与物同体。
中国人喜欢说合情合理、有情有义,也是从这里来的,这个理是义理即价值理性,有是非、善恶标准,不是通常所谓中立的认知理性。这里所谓私欲,严格地说,是指私情私欲,单纯的生理欲望不好说是私还是不私,只有与自私之情联系在一起的欲望,才被称为私欲,理学家称之为人欲。
庄子追求的是万物之至理,天地之大美,天地之大美只有有真情者才能得到。[4] 就是说明人何以自尊的内在根据的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后天实践对于人格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。[14]《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》,《河南程氏文集》卷二。一句话是: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现处,只是一个真诚恻怛,便是他本体。如果任乡愿之人大行其道,人间就没有正义,社会也不得安宁。
[11]《朱子语类》卷六十八。这与仁者爱人并不矛盾。
但是,中国的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实践理性又有很大区别,这一点似乎很少有人注意。分清善恶,辨明是非,好恶分明,这是儒家的一贯主张,也是人的情感理性的基本内容。
清朝的戴震批评宋明儒家知情不分,他提倡知、情、欲三分之说,可以说具有近代分析思维的某些特征。这种方法自有其理论价值,特别是在对象化的客观认识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,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。
[7]《象山全集》卷三十五。之所以称为情感理性,则是从仁的普遍形式而言的,靠思维而自觉。儒家的情感理性学说,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价值资源,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。道家老子也提倡自知之明,儒道两家有许多共同之处。
有一种观点认为,认识决定人的情感态度。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不是由个人的自我意识、自然权利决定呢?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并享有自然权利,而且是不可让渡的,这种观点在西方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,产生了西方的人权观念,有极大的优势。
儒家所提倡的是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情感即理性情感,仁就是这种情感的最集中最完整的表述。这与人是理性动物,因而有权掠夺、占有和任意残杀动物的人类中心论是完全不同的。
圣人之怒,以物之当怒。善恶问题是道德哲学的中心问题,儒家的是非观,是同善恶观联系在一起的,善恶就是是非,好善而恶恶就是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,有非常鲜明的态度。